摘要:在国际上,率先提出纳米毒理学知识体系框架。 ...
黄汲清的黄二叠赞誉亦由此而来。
相较之下,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短板突出,国际显示度低,学术影响力弱,全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,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只有200余种,载文量不足3万篇。四是聚集资源,促进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,实施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计划。
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五是优化生态,强化出版伦理规范建设,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标准,推进科技评价导向改革。二是刊群联动,推动集群化运作和集团化发展,推进期刊建设转型升级。这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础。特别是平台化、网络化的形成促进了开放交流、开放获取。
形成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(T1、T2级)名单,以评促建,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在全球发挥学科引领作用。第一批期刊可以集中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强的学科领域。高温气冷堆也被说成可用以制氢。
其实,用高昂的进口氦气作为工质的高温气冷堆发电,经济性本来就在推敲之中,现在却要将千度的高温热能取出来分解水制氢而不用去发电,要么是没事找事,要么就是为建高温气冷堆拼凑理由。第二,我们还要看到,我国三北地区的弃风弃光是不正常、短期的现象,一旦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和技术原因消除了,也就无弃风弃光可用了,因为输电相比于输氢,无论是设备的建设还是运行,都要合理得多。原料氢气和能源氢气,虽然都是氢气,但是原料氢气只有在不影响其原来生产使用的前提下,才能拿出一小部分用作能源,其量是十分有限的。提取氢气的目的原本是用作化工原料,而用作能源的历史则很短。
即使说汽车完全用氢能,按我国未来50%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计算,7亿辆车、年用氢10亿吨,既没有这个可能,更没有这个必要。我国有些氢能工作者将化工原料氢气的产能也算进能源氢气的产能,难免有自壮声势之嫌,也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。
(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) 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9-11-11 第7版 能源化工)。此气不含一氧化碳,改放空为利用,适合于燃料电池。如此七折八扣,电解水制氢所耗的一度电送到车上电动机,粗略算来只剩不到0.3度。毕竟对于大多数电动车而言,直接用电网的电会更方便、更合算,何况还有其它能源可用,还有燃料电池自身的弱点引起的竞争力不强问题。
氢能是终极能源命题不成立 氢能是终极能源是美国前总统布什当政时首先提出的。能量转换是要花钱的,所以还必须讲究经济效率。作者:杨裕生 来源: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19/11/11 9:23:11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杨裕生:获取氢能并不那么轻巧 杨裕生 ■杨裕生 今年以来,随着国家及地方对氢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,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备受期待,氢能是终极能源的声音也在多个场合听到。氢能是终极能源,还可理解为人类将来用的能源全部是氢能。
科研人员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些实事求是的分析,而不要炒作和鼓噪,以免误导公众。对此,原则上我完全赞成,但账到底怎么算要商榷,因为不是所有副产氢都可用于燃料电池。
于是有人就说氢能燃料电池电动车的能量转换效率很高。可见,从发展电动车节能减排的初心考虑,由电网上取电电解水制氢氢能燃料电池的路线是不可取的。
真正清洁而又经济可用的氢能并不丰富,与几亿辆汽车所需的能源相比,它只是个零头而已。将氢在燃料电池中发电,能量转换效率约50%,电氢电的能量转换总效率稍大于40%。如果从电网上取电一度,经充电器的AC-DC变换和车上电池的充电放电,两环节的能量转换效率都在95%左右,送到电动车上电动机的电能将近0.9度。据说,2017年全国放空的氯碱工业的副产氢为25万吨。而且,德国国土东西宽不过500公里、南北长700余公里,天然气管道密布,没有我国三北地区与燃料电池可能盛行地区间的长距离输送问题。不过,在笔者看来,氢能的获取,有限度、有难度,并不是那么轻巧。
但是,第一,我国三北地区的弃风、弃光电解出的氢,在三北地区是消耗不了的,必须远距离输送到燃料电池电动车盛行的地区,耗能自不在话下,而高压纯氢对管道钢的氢脆更是一个难关。应该相信,随着氢气提纯技术的进步,其能耗和成本会不断下降,可用的副产氢数量会有所增加,天花板会有所升高。
如果输送距离不远,在燃料电池电动车的演示阶段,这些副产氢绰绰有余。我国输氢远不及输电合理 有些人提出,可用三北地区的弃风弃光的电来电解水制氢,而且还举出德国用风能发电、电解水制氢的例子,证明这条路线可行。
为此,科研人员应该多做些实事求是的分析,而不要炒作和鼓噪,以免误导公众和官员。此外,丙烷脱氢、乙烷裂解等工业也有数量相当的副产氢。
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GB/T 37244-2018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》,规定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的杂质含量要求,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氧化碳体积分数应不大于0.210-6。当然,氢能即使是个零头,也该用好。第三,德国为了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,用可再生能源发电、电解水制氢,将氢气掺入天然气中作燃料,浓度不超过10%,不存在高压纯氢对管道钢的氢脆问题。遗憾的是,这些副产氢的数量,远不足以担当未来终极能源的重任。
最现实的是氯碱工业的副产氢。殊不知,他们有意无意地不谈如下的一系列折扣:燃料电池自身消耗的电能、氢气从电解池的低压状态压缩到输送的高压状态消耗的能量、输送高压氢气到加氢站所消耗的能量、加氢站给车上储氢罐充氢所消耗的能量等等。
利用副产氢难度不小 还有人提出,我们可将副产氢用于燃料电池。在笔者看来,能源发展是没有终极的。
在德国合理可行,不等于在我国亦然。能量转换效率既然不高,经济效率也不会乐观。
这就是典型的误导。以焦炉炼焦行业为例,要将焦炉煤气中的几项重要杂质降到GB/T37244-2018的指标,尤其是5%~8%的一氧化碳降低到千万分之二,不仅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,还要消耗大量的能量。难道有了氢能之后能源就不发展了吗?未来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将进一步加强,更加绿色的能源、更高效的能量转换方法,将是人类不断的追求。但是,也应该相信,天花板肯定是有的,氢能是终极能源的命题是不成立的。
如果燃料电池用这种氢气,岂不坏了自己清洁能源的美名? 氢能利用要讲究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氢能不是一次能源,它像电能一样属于二次能源,要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。近三倍的能量转换效率差别一目了然,意味着节能减排效果相差悬殊。
且不说合成气中高含量一氧化碳的分离是否经济可行,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用氢后,煤化工生产还要不要正常运行?。更何况,现在工业产氢消耗的基本是化石能源,排放严重,不是清洁的氢能。
从电网上取电通过电解水制氢的能量转换效率较高,约达85%。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,而且同时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变为废能,所以必须讲究能量转换效率。